回到: 享用聖經
各卷導引
舊約聖經
我們共同來研究的內容,大部分對整本聖經都是很有幫助的。但是,由於聖經是一個由不同作者,在救恩歷史的不同時代中,在神的默示下寫成的六十六卷書組成的寶庫,因此有一些優秀的導引將會幫助你們理解諸如約伯記、使徒行傳和啓示錄之類不同的著作所處的特殊歷史環境。
你們應該知道,歷史書將把你們從創世帶領到主前400年。前五卷書稱作摩西五經(Pentatuech,五經)或陶拉(Torah,教訓)。
大部分歷史書都按年代順序排列。
1、摩西五經
創世記將你們從創世帶到約瑟之死。出埃及記則按歷史年代順序進行,直到第十九章1-2節,那時百姓抵達了西奈山。
出埃及記剩餘的內容、利未記全部以及民數記第一章1節至第十章10節則以西奈山爲背景。
民數記剩餘的部分則描述了以色列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結尾時,他們抵達了約旦河以東的摩押平原。
申命記則是發生在摩押平原。
2、歷史書
約書亞記描述了征服迦南以及整個土地在十二支派之間進行劃分。
士師記則講述了以色列隨後的倒退,以及因神所按立的軍事首領而得救。
路得記以及圍繞著她的故事的諸多事件,都發生在士師時期。
撒母耳記上講的是以色列第一位君王的故事(掃羅),是由撒母耳所膏的,後來越來越妄想狂般地迫害大衛。
撒母耳記下。大衛接續掃羅作王,從得勝逐漸步入悲劇。
列王紀上中,所羅門繼承大衛的王位,大有榮耀地作王,隨後失敗了。他的兒子羅波安行事沒有智慧,從而導致了整個國家分裂。列王紀上餘下的部分以及列王紀下全部的內容講述的是國家分裂後的歷史。
歷代志上大部分與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相對應;但更側重於屬靈的釋義而不是歷史記載。
歷代志下與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相對應,也是從屬靈釋義的角度出發,以古列王發布命令,准許猶太人從囚擄中歸回。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則講述了古列王發布命令之後百姓歸回以色列的征途。尼希米記的結尾,也是舊約聖經歷史的結束。
以斯帖記中的事件,穿插在以斯拉記第六章和第七章之間,涉及到的是那些選擇了不歸回家園的猶太人。
創世記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講到的是人類的早期歷史。從第十二章直到舊約聖經的結尾,所有記載幾乎都唯獨同以色列民族有關。其他民族之所以被提到,只是因爲他們同以色列的關係。
要記得,你們在這裏讀到的許多人和許多事,都是預表,直指新約時代。
另外要記得神百姓在舊約聖經當中的經歷,目的在於向我們傳達屬靈的功課(羅十五4,西十11)。
今天中東地區的河流(例如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幷不一定像它們對應的河流那樣沿著大洪水之前完全相同的路徑奔流。這個事實使得我們今天已經完全無法準確地說出伊甸園究竟在哪裏。
當你們看到獻祭的體系時,重要的是要知道贖罪究竟意味著什麽。猶太人乃是神立約的子民,幷且得救了——就像歷史歷代的百姓一樣——因爲信靠主。無論神給他們什麽啓示,他們都相信,祂便拯救了他們。但是還有一些問題,就是保持與祂團契的關係,在敬拜中保持適宜的光景來就近祂的面前。他們信靠祂,他們的罪被寬免了,可是當他們不順服祂時,他們就變得污穢了。對於污穢必須獻上祭物。他們提供了儀式上的潔淨,但是他們却完全不能洗淨一項罪惡(來十4)。贖罪祭(或者是原文中的“除罪”)必定針對的是外在儀式上的潔淨,但是它永遠也不會使人對罪産生清醒的意識。
贖罪祭幷不是新約聖經中的術語[1]。但是在通常的用法當中,它都有著借基督在十字架上獻祭的作爲與神和好的意思。我們說到基督贖罪的作爲,罪的問題由此得以解决了。
許多初信的人在接觸到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中分裂的王國時會遇到難處(包括歷代志上)。掌握一些基本的資訊會很有幫助。在所羅門死後,王國分裂成兩部分。耶羅波安統治著十個支派,這是北部王國,也稱作以色列。兩個支派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統治,即南部王國,又稱作猶大。
以色列有九位國王,都是邪惡的,共有九個王朝或家族。它一直維持到主前721年,此後它被亞述攻克。
猶大有二十位國王,所有都是出於一個王朝或血脉。耶穌借著這個血脉繼承了大衛寶座的權柄。猶大良善的國王分別是亞撒、約沙法、約阿斯、亞撒利雅、約坦、希西家以及約西亞。在主前586年,猶大被巴比倫人攻克。
一位國王的統治往往與另一個王國中的一位國王聯繫在一起來描述。例如,“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王十八年,亞比央登基作猶大王”(王上十五1)。
兩個王國中有幾位國王取了同樣的名字:亞哈謝、約蘭、約哈斯以及約阿施。北方王國有兩位國王都叫作耶羅波安;第二位通常被稱作耶羅波安二世。
請注意,同一個名字會有不同的寫法,如約蘭(Jehoram與Joram)、亞比雅(Abijam與Abijah)、約阿施(Joash與Jehoash)、亞撒利雅與西雅;約亞斤、耶哥尼雅和哥尼雅。
清楚地掌握兩個分裂王國的最佳途徑,就是自己繪製圖表。從列王紀上中的羅波安開始,將他列爲猶大的第一位國王,接下來在相對的一欄內將耶羅波安列爲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王上十二20)。考查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列出每一位國王,幷指出他統治時期的長短(不必很準確)。你們由此就可以看出來,在一個王國內一位君王統治時,另一個王國是哪一位國王在位。在南方王國的末期,大約有70年巴比倫囚擄的間隔時期,最終則是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帶領下從囚擄中歸回。保留這張圖表,這樣在你們研讀先知書的時候,你們就能指出每位先知是在何時作事奉的。
3、詩歌
神是最偉大的一位詩人。祂的話語中充滿了詩句。這包括偶然在歷史書、大部分先知書甚至新約聖經中被引用,尤其是啓示錄。但是從形式和風格上來看,有五卷書是純粹的詩歌。這些包括從約伯記到雅歌的五卷。
(1)約伯記
約伯記是一篇戲劇形式的長詩。縱然是不信的人也承認它有著深刻的思想和優美的風格。記住約伯幾乎可以肯定是生活在創世記第十一章所記載的時代,即亞伯蘭的父親他拉的時代,這一點很有幫助。
這卷書中的主要人物,分別是神、約伯、撒旦、以利法、比勒達、瑣法和以利戶。
整個戲劇共分六幕。約伯的三位朋友用了很多篇幅來强調,約伯現在所處的光景,是他生平犯罪的結果。在犯罪帶來苦難這一一般原則上,他們是正確的,但是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約伯身上時却錯了。
重要的是要理解耐心和忍耐之間的區別。約伯幷不是很有耐心,但是他的確忍耐下來。
這卷書幷沒有解决爲何義人受苦的問題。神將祂自己啓示成爲創造者和維繫者,完全值得人們信靠,不論我們的生命中發生什麽事。
你們可以在約伯記中看到基督的影子。例如第十九章第25節: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2)詩篇
我們應當看出,詩篇首先在作者經驗中是現實生活的篇章。但是它們也反映了以色列這個民族的經驗。
其中許多都是有關彌賽亞的預言。我們稱之爲彌賽亞詩篇。
除非我們在日益變化的生活環境中把這些詩篇實際應用在我們自己身上,否則詩篇的研究就不會是完全的。
試著詩篇中哪裏是對話,而說話的人又是誰。以詩篇第一百零二篇爲例:第1-11節是主耶穌;第12-15節是父神;第16-22節,可能是聖靈;第23,24a節,又是主耶穌;第24b-28節,父神。
詩篇中有一些呼求神向仇敵發烈怒。這些被稱作詛咒詩歌,因爲他們祈求神降下詛咒來。適用於律法之下猶太人生活的語言,不一定適用於恩典之下的基督徒生活。但是,當我們說,“願你的國降臨”時,我們實際上是在禱告祈求神毀滅祂的仇敵,因爲在基督的國度降臨下來之前,祂的仇敵必然都滅亡了。
在某些聖經譯本中(希伯來文原文和幾種外語譯本),標題也被認爲是詩篇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編上第1節。這就意味著隨後的節號比我們的版本多出一節來。
(3)箴言
首先,應該知道什麽是箴言。這是一種真理或智慧的簡短陳述,是用人們很容易記住的方式說出來的。
箴言的主要目的是要教導智慧。
看起來,在箴言前九章(其中兩位婦人很引人注目)、第十六章1-11節(指引)、第二十四章(請注意重複使用“不要”)以及最後兩章中,有著思想的涌動。這部書的其餘章節似乎是由孤立的箴言組成的,幷沒有明顯的聯繫。但是,其中可能也有一定的順序,我們尚未分辨出來。在研讀聖經中任何一卷書時往往都會有這種可能性。
數個世紀以來,許多信徒每天讀一章箴言。這卷書在一個月內每天讀一章,反復閱讀將會加增一個人對智慧的把握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分辨力。
(4)傳道書
除非找到正確的鑰匙,否則這卷書是既優美又很令人費解。關鍵的經節就是出現了二十九次的“日光之下”。
這是所羅門在日光之下對生活意義的探求。他試圖發現在教育、實利、享樂、美酒、兩性交往、娛樂以及一切可能的事物中的滿足感,但是最終得出了令人沮喪的結論,那就是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能滿足人類的心靈。一切都是虛空,都是追風。
在這卷書中,神的名字是“埃洛西姆”(Elohim),而不是“耶和華”(立約的神)。一個人能够通過創造的作爲認識到有一位元埃洛西姆(大能者),但是他只能透過神的啓示來認識耶和華。
由於人類的思想偏離了神的啓示,所以書中有些結論是正確的,有些是部分正確,還有一些完全不正確。但是這幷不影響這卷書是受神默示的事實。默示幷不能保證撒旦所說的話或是人們說“日光之下”的話的準確性。
(5)雅歌
因爲這篇詩歌是在舊約聖經中,所以對它的解釋必然是針對以色列的,而不是針對教會。也許屬靈的實際意義可以用來表示基督對教會的愛,但是這幷不是其中傳達的主要訊息。
關鍵的經節出現了三次:
“耶路撒冷的衆女子啊,我……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祂自己情願”(二7;三5;八4)。
這篇詩歌是反對婚姻關係中的不忠實。以色列已經嫁給了主,但是却不忠實於祂,反而追隨偶像。
舊約聖經的原文通常表明了對之說話的人是男是女,說到的人是一個還是一個以上。一些現代聖經譯本指出了性別和數。
詩中的主要人物是書拉密女、耶路撒冷的衆女子、所羅門和一位不知名的牧人[2]。
就所羅門而言,一切都訴說著奢華、華麗和威嚴。當牧人來到前景時,整個背景變成了鄉村牧歌式的。
所羅門試圖追求幷且贏得書拉密女,爲他的後宮佳麗再增加一員。但是她始終不被他的魅力所吸引。接下來在最後一章裏,她的良人終於出現,宣布她是他的。
4、先知書
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或代表。主在犯罪和敗落的時代興起他們,大聲疾呼,抵擋普遍盛行的邪惡,呼召百姓回頭,警告反叛的結果(尤其是在囚虜時期),幷且應許借著順服得著祝福(特別是在從囚虜中歸回之時)。因此他們首先是前瞻者,其次才是說預言。
舊約聖經中的先知書主要分成:
大先知: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包括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
小先知:其他所有先知書
我們應該注意到,所謂大小,在指這些先知的時候,幷不意味著重要或不重要!例如,撒迦利亞是一位小先知,但是他傳達的預言的資訊却是十分重要的。這兩個詞僅指篇幅而已。從外表上看,但以理幷不是一位蒙召的先知,而是一位官吏,他從神得著說預言的恩賜。在希伯來聖經中,但以理書被放在第三部分,即“著作”中。
另外,它們還可以按照所預言的時代進行分類:
1)巴比倫囚虜之前,也稱作流亡前:以賽亞、耶利米、何西阿、約珥、阿摩斯、俄巴底、約拿、那鴻、哈巴穀、西番雅。
2)巴比倫囚虜期間,即流亡中:以西結、但以理
3)巴比倫囚虜之後,即流亡後: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
記住每一位先知屬於哪一類的最好方法是這樣的:舊約聖經最後三位先知是最後的,在巴比倫囚虜之後寫作。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是在巴比倫囚虜時期中寫作的。其他所有先知都是在巴比倫囚虜之前寫作的。
一些先知是向以色列傳資訊,一些是向猶大,一位是向外邦的國度,即約拿,還有一些則是所有這些結合在一起。這裏的綫索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分類幷不十分準確。
如果你們畫出了一張分裂王國的圖示,就像前面建議過的那樣,這時應該把每一位先知也填進他傳資訊的那個時間段。
(1)先知書中的重要地名
你們一定很熟悉下列地名:
耶路撒冷——有時又稱錫安,是猶大的都城。
撒瑪利亞——以色列的都城
以色列——有時用來指十個北方支派,有時指整個民族。以法蓮在何西阿書中也被用來當作北方王國的另一個名字。
亞述——以色列冷酷而殘忍的大敵。北方的王在這裏統治。
尼尼微——亞述的都城
叙利亞——另一個敵國
大馬士革——與叙利亞聯合的一個城邦
埃及——由南方的王統治
巴比倫——有時候幾種寫法交替使用。其都城市巴比倫。
(2)時間的交替變化
在研究先知書的時候——它們往往很富有詩意——你們必須習慣於迅速的時間變化。這一刻他們正在爲耶和華將來的審判而大聲疾呼(珥三14-16),隨後又突然轉向將來國度的榮耀(珥三17-18)。在同一段經文中,他們可能從彌賽亞第一次降臨(賽五十二14)一下子講到他的第二次降臨(賽五十二15),中間甚至連分號也沒有。
(3)主的日子
“主的日子”幷不是二十四小時一天,而是涵括了數個世紀。在舊約聖經中,它指神擊打以色列的仇敵或者刑罰祂自己的百姓的時候。在新約聖經中,主的日子是在大喜悅的日子之後開始的,包括了灾難的時期、第二度降臨、千年國度以及天地在烈火中最後銷亡。
(4)雙重引證的法則
你們也許希望瞭解雙重引證的法則。這就意味著一段預言可能早先就部分地應驗了,後來又完全應驗了。經典的例證就是約珥書第二章28-32節中的預言。五旬節當聖靈澆灌在那些信靠彌賽亞的猶太人中間時,這個預言就部分地應驗了。但是在基督第二次再來時,當他將聖靈澆灌在所有身體中,那時這個預言才會完全應驗。
(5)假先知
在神的先知之外,還有假先知。他們總是在犯罪背叛的時代預言和平與繁榮。時間幷不會改變。
新約聖經
1、福音書
福音書也許是聖經中最爲人們所熟悉的部分。然而少數基督徒幷不真正瞭解福音書的目的和意圖。
這幾卷書幷未試圖全面記載基督的生平,這也是不可能作到的(約二十一25)。除了五章之外,它們全部都是有關基督生平的最後三年(八十九章中的八十四章)。有二十八章描述了祂最終抵達伯大尼和祂復活之間的十天(八十九章中的二十八章)。
在一卷、兩卷或是三卷福音書中有時可以看見同一個事件。比如全部四卷福音書中都出現了喂飽五千人。
但是各個事件幷不總是按照相同的順序彼此聯繫在一起,例如:
年代順序——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神啓——馬太福音第八章1-17節。請注意四個神迹。第一次,耶穌親自在場,刻畫了祂在世上向以色列有病之家傳道。第二次,耶穌幷沒有在場,而是治愈了一位外邦人。當他治愈彼得的猶太岳母時,他又親自在場。最後他治愈了許多人。這四個神迹充分刻畫了耶穌在世上的事工,然後是在這恩典的時代祂醫治的作爲。這一切之後,將會是以色列在祂第二次降臨的時候復興。最後你們可以看到祂在千年國度中的事工。
肉體的或屬靈的——馬太福音第九章23-24節。死人復活。瞎子得以看見。啞巴開口作見證。這豈不就是一個人得救的前後順序嗎?
在約翰福音中,各個事件引出主的講道或發言。例如,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20-26節中,希利尼人的拜訪引出救主所說的有關麥粒的話。
每卷福音書目的在於從不同側面揭示主耶穌:
福音書 | 耶穌是…… | 象徵[3] | 顔色 |
馬太福音 | 君王 | 獅子 | 紫色(猶八26) |
馬可福音 | 僕人 | 牛 | 紅色(詩廿二6)[4] |
路加福音 | 人 | 人 | 白色(啓十九8) |
約翰福音 | 神 | 鷹 | 蘭色(出廿四10)
|
另外還有兩種描述四福音書的不同方法。
福音書 | 苗裔(兒子) | 看哪! |
馬太福音 | 大衛的苗裔(耶廿三5-6) | 看哪!你的王(亞九9) |
馬可福音 | 我僕人的苗裔(亞三8) | 看哪!我的僕人 (賽四十二1,五十二13) |
路加福音 | 那稱爲苗裔的(亞六12) | 看哪!這人(亞六12) |
約翰福音 | 耶和華的苗裔(賽四2) | 看哪!你們的神 (賽四十9) |
人類的作家們絕沒有可能合作創作出這些對主耶穌四個方面的表現,就像數個世紀之後在四卷福音書中所刻劃的這樣。
聖靈根據這個基礎來選定材料。例如,在馬可福音或約翰福音中幷沒有出現家譜。這樣作對於一位奴隸來說毫無必要,而對於神永世的兒子來說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對於爲王(馬太福音)和人子(路加福音)的耶穌來說却十分重要。
有時候,那些看起來在不同的福音書中都有所記載的相同事件,實際上是不同的。約翰福音第二章13-25節中的潔淨聖殿發生在耶穌公開事奉開始的時候,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記載的則是在結尾的時候。
福音書對同一件事記載的差异,幷不是彼此矛盾的。有時候它們是相互補充。要看到救主十字架上名牌的全部內容,就要把四卷福音書中所記載的內容結合起來,這樣你們才會讀到:“這人是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
産生差异的原因,往往是有深刻的意義。例如,在馬太福音第十章第24節中,耶穌是師傅和主,我們是門徒和僕人。在對應的經文中,即路加福音第六章40節,我們則成爲師傅,我們所教導的人成了門徒。另外在馬太福音第七章第22節中,不信的人承認事奉王,然而在路加福音第十三章26節中,他們則是承認與人相交。馬太福音第十八章12-13節中九十九的故事强調了主對祂的小羊的看顧,而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17節中,則是詛咒那些感覺不到必須悔改的法例賽人。
在我們看來,人們寫了各種各樣的著作,試圖調和幾卷福音書,但是大部分都沒有抓住重點。有意義的幷不是相似之處,而是彼此的差异。聖靈永遠也沒有必要重複祂自己的話
耶穌的公開事奉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祂在猶大的事奉,大約一年(約一15——四54)。
2、在加利利的事奉,大約一年零九個月(太四12-十八35;可一14-九50;路三19-九50;約五1-十21)。
3、在約旦河外的事奉,大約四至五個月(約十22-十一57)。
前三部福音書稱作“符類福音書”(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放在一起觀看”),因爲通常說,它們涉及的是同樣的背景。
約翰福音則被稱作親歷的見證(autoptic)。他所采用的素材中超過90%的內容都是他的福音書所特有的。
除了約翰福音外,福音書與其說是呈現了得救的道路,不如說使救恩如何成爲可能的事件的歷史記載。當然,在所有福音書中,都有個別經文教導了因信基督得救,但是你們還必須等待,一直到在羅馬書中才能找到對救恩教義的全面揭示。
(1)理解橄欖山講道
假如你第一次閱讀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五章。你會因爲其中所描述的戲劇化的事件而激動不已。但是你也會感到不可思議。各種問題都會出現在你的頭腦中。是誰?何時?這一切對我有什麽實際意義?
有四個關鍵問題可以解讀這篇講道。
1、 這篇講道針對的是以色列,而不是教會。事實上,在橄欖山講道中一次也沒有提到過教會。請注意,這裏提到了猶太人:聖地,即耶路撒冷聖殿(二十四15);猶大(二十四16),在安息日的時候不必走很遠的距離(二十四20)。
提到“選民”的地方不要一帶而過(二十四22,24,31)。這些指的是神在大灾難時的猶太選民。教會時代的選民將會必會歡喜地回到天家。
同樣,第二十五章40節裏的“弟兄”是主的猶太弟兄。
2、 這篇講道針對的是預言中的未來,而不是歷史或將來的事件。
(1)大患難(二十四4-28)
(2)第二次升天(二十四30)
(3)對列國的審判(二十五31-46)
3、 橄欖山講道中提到的福音(二十四14)乃是天國的福音,而不是神恩典的福音。
這與只有一個福音——即因信主而得救——的事實幷不矛盾。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福音有著不同的重點。在舊約時代,百姓因爲相信神所賜給他們的任何啓示而得救。今天我們乃是因信基督,信他再來的時候必會帶我們今天國的應許而得救了。大患難時期的重點在於:“信靠主耶穌基督,你們就必然得救,當祂再來的時候,你們必與祂一同進入天國”。這就是有關天國的福音或好消息。
4、這篇講道針對的是基督將來作王,而不是大喜樂。之前必將是天上變亂,隨後是大喜樂之前在諸天之上的可怕審判,而復活在這裏幷沒有被强調。在大喜樂之前,天上沒有任何徵兆。復活只是大喜樂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在二十四章40-41節中,那些被取去的人被帶到審判中。留下的就是進入天國的人。這恰恰是與教會大喜樂時所發生的事相反。在二十五章13節中,愚笨的童女就是那些在大患難的時候自稱信主的猶太人,但是他們幷沒有重生。有智慧的童女則是那些信了的猶太人,他們在第二次降臨的時候來到婚宴上。
儘管橄欖山講道的釋義是針對以色列和列國的,這幷不意味著對於我們今天就沒有傳達任何訊息。它告訴我們,在末後的日子裏,主的再來臨近了,我們必須警醒等候,我們應該積極地傳福音,叫百姓從將來的憤怒中得救。
(2)紅字本聖經
最後一句話!將耶穌說的話用紅色字體印出來的聖經,也沒有抓住重點。它們看起來好像是指出了祂所說的話比別的內容更加重要,更加有感動。事實上,默示是沒有程度上的差別的。聖經從始至終都是受神的默示(但是,如果你是在研讀我們主說過的所有話語,紅字本聖經就更容易找到這些話)。
2、使徒行傳
斐約翰把這卷書稱作“年輕的教會在行動”。這真是一個好標題;我們希望自己也能想到這一層。這本書也被稱作聖靈的行傳。這個標題也是非常貼切的。
整個叙事涵括了三十四年的時間——從基督升天到保羅第一次被囚,也就是主後30年—63年。
在第一章至第十二章裏,彼得占據了主要的角色。之後,保羅占據了核心的舞臺。經文幷未描述一段完整的歷史,而是一系列有聖靈選定的孤立事件,追索早期教會的屬靈歷程。
一些更爲重要的部分如下所示:
主後30-37年 從耶穌升天到司提反殉道(第一章至第八章)
主後37-40年 從掃羅歸信到他首次造訪耶路撒冷(第九章)
主後40-42年 從哥尼流歸信到保羅抵達安提阿(第十章至第十一章)
主後44年 從雅各殉道到希律之死(第十二章)
主後45-47年 保羅首次宣教之旅(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
主後48年 宣教之旅中間的過渡時期,包括耶路撒冷的會議(第十五章)
主後50-54年 保羅第二次宣教之旅(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
主後54-58年 保羅第三次宣教之旅(第十九章至第二 十一章)
主後58-60年 保羅在該撒利亞被囚(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六章)
主後60-63年 保羅前往羅馬,幷在羅馬被囚(第二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
使徒行傳描述了基督的命令在歷史上取得的成就,那就是福音首先應該傳給猶太人,然後是外邦人(一8)。先前章節中的聽衆是猶太人,但是隨著神古時候的百姓大多數都不斷地弃絕這個資訊,福音傳給了外邦人。第二十八章28節中記載了與以色列的一次明顯的破裂。
這卷書通常被稱作是過渡時期,因爲它涉及的是從律法時代到教會時代、從猶太教向基督教的過渡。
(1)領受聖靈
使徒行傳中可以看到四個信徒團體,與領受聖靈有關的事件的順序在每個團體中都是不同的:
1、 使徒行傳第二章38節,猶太人在悔改受洗的時候領受了聖靈。
2、 使徒行傳第八章6節,撒瑪利亞人在信了(6)、受洗(12,16)幷且使徒按手在他們以上(17)時受了聖靈。
3、 使徒行傳第十章44-48節,外邦人在信的時候受了聖靈(43-44)。在受了聖靈之後,他們受了洗。
4、 使徒行傳第十九章1-6節,約翰的一些門徒信了(4),受了洗(5),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6),於是受了聖靈(6)。
對於今天有實際意義的順序乃是第三種——信心、受聖靈、受洗。
(2)使徒行傳與今天的救恩
我們再說一次,對於今天具有實際意義的順序是在第十章中看到的。將以色列撇在一邊,福音傳給了外邦人。這個順序就是:(1)信;(2)受聖靈;(3)水的洗禮。今天那些相信的猶太人怎麽樣了呢?這個順序還是一樣的。作爲一個民族,以色列已經被暫時撇在一邊了,如今“幷沒有分別”(羅三22)
(3)聖靈的主權
使徒行傳中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聖靈的主權。祂照自己的揀選行事,人無法阻撓祂。祂所用的方法千變萬化,試圖讓祂固定在一種模式上實在是錯誤。聖靈的記號——風、呼吸、水、火、雲——都是流動的和不可預見的。所以在使徒行傳中聖靈也是如此。
3、書信
研讀書信的關鍵之一,是要區分哪裏指的是信徒的地位,哪裏提到的是他的實際作爲。至少有三封書信(羅馬書、以弗所書、歌羅西書)是按照這種方式構建起來的。前面的章節專指地位,後面的章節則直指實踐。
描述我們的地位的一個關鍵短語,乃是“在基督裏”。有時候“在主裏”這個短語也描述了我們的光景。
要區分基本的成份和不必要的成份。在羅馬書第十四章第5節裏,保羅說:“只是個人心裏要意見堅定”,意思就是這是個人選擇的問題。這裏有意見有所差异的空間。但似乎使徒幷不是針對信心的基本。他是在談論道德上幷不重要的事,也就是幷不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事。無論聖經上面以誡命的形式說了什麽,始終都沒有個人意見的餘地。但是如果在幷非根本的問題上,就允許有所差异了。
在寫給哥林多人的書信中,保羅說:“向什麽樣的人,我就作什麽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22)。這是意味著他願意犧牲聖經的原則來贏得失喪的人嗎?當然不是!這話的意思是他願意作出任何讓步,只要不違背神的話語。
在另一處地方,他說:“在潔淨的人,凡物都潔淨”(多一15)。離開上下文環境,這可能意思是色情和不道德也是潔淨的。但是從表面上來看這就是錯誤的。它唯獨指的是沒有罪而且本身是潔淨的事。
儘管信徒幷不處在律法之下,新約聖經的書信也充滿了必須遵行的律法。但是,這些都不是當作有刑罰相伴的律法賜下來的,而是作爲對那些已經因恩典得救的人的教導。
請記住,就像我們在前面所說的:順服乃是屬靈知識的先導(何六3;太十三12)。這樣强調幷不過分。這幷不是個人的智識占多少份額,乃是他的順服占多少。
有些真理必須憑著信心來領受,因爲它們超越了人類的理解力。例如,三位一體,在主耶穌身上神性與人性的合一,揀選與人類的義務。
認真閱讀經文,特別要留意那些代名詞。在以弗所書第二章中,第1和第2節中的“你們”指的是具有外邦背景的信徒,而第3節中的我們則代表了保羅和其他猶太信徒。在約翰壹書第二章第28節中意思是這樣的:
“你們(讀者)”要住在主裏面。這樣,祂若顯現,我們(使徒)就可以坦然無懼;當祂來的時候,在祂面前也不至於慚愧”。
當聖靈使用不同的詞句時,通常都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所有信徒都是兒女(children and sons),但是這個詞句幷不是同義的。兒女(children)意思是他們都是神家裏的子女。兒子(sons)則意思是他們都被當作成年人對待,有著成年兒女的一切特權和義務。
當我們研讀在使徒行傳中的背景時,我們對書信的研究就得到强化了。例如,研究加拉太書第二章1-10節,閱讀使徒行傳第十五章1-29節。提摩太前後書可以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1節中找到背景資料。
理解羅馬書第十一章
這是比人們所認識到的更加有爭議的一章經文。這就是爲什麽我們要引起人們特別的注意。對它正確的釋義對於理解神有關未來的計畫而言是最爲根本的——尤其是對於以色列人的未來。有六個簡要的重點:
1、 考慮在第1節和第2節添加上“完全的”(completely)。上下文環境需要這樣。神趕逐了祂的百姓,但幷不是全部。保羅自己就是一個例外。
2、 考慮在第11節添上“最後”(finally)一詞。保羅幷沒有否認以色列已經墮落了,他在第12節說,他們確實墮落了。但是這幷不是終局。他們還將得以復興。
3、 記住在第13-24節中,使徒保羅在對外邦人說話,而不是對神的教會。如果你們愛這段經文中讀出教會的意味,教會就可能被剪除了(22節)。但這是不可能的。教會的肢體在救贖之日被加了印記(弗四30)。
4、 記住好橄欖樹(17-24)代表了數個世紀傳承下來的特權,而不是以色列民族。這是十分重要的!天然的苗裔乃是以色列。野生的橄欖枝乃是外邦人。以色列是神的選民,是橄欖樹上原來的枝子。但是這個民族暫時被撇開了,外邦人如今處在享有特權的地位上。神如今的意圖乃是從外邦人中爲祂的名召聚一群百姓(徒十五14)。
如果你們認爲橄欖樹代表以色列,那麽結論就是以色列從以色列中生長出來,將以色列從以色列趕逐出去,外邦人被嫁接到以色列的枝子上,外邦人可能趕出以色列,然後以色列又嫁接回以色列的枝子上,這簡直是荒謬!
5、 外邦人滿了(25節)指的是當基督的外邦新婦滿懷喜樂地回到天國,幷神恢復了祂同作爲一個民族的以色列的外交關係之時。
不要將這一點同“外邦人的日期”相混淆。後者乃是以色列受外邦列國統治的時期,包括今天。這個時期要在基督第二次升天時結束。
6、 考慮在第26節增加“信”這個詞。所有信了的以色列人都得救了。我們通過聖經知道,這個民族中不信的那些人在基督來作王的時候必將毀滅了。
4、啓示錄
這是聖經中最難讀懂的一卷書,又被稱作Apocalypse(“尚未揭開”)。奇怪的是它是許多初信的基督徒最先作出的選擇。它的想像富於魅力,十分迷人,而且十分優美。難怪人們會喜歡它。
對於這本實際上幷不簡單的書,有幾個簡單的要點:
1、認識到這卷書主要是一本有關審判的書,儘管這些都交織著許多優美的敬拜經節,如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裏。
2、在前三章中,你們可以看到基督乃是細細考查教會的審判主。這就應了一句格言,即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
寫給七教會的書信可以理解成:
在約翰的時代實際存在的七個教會。這的確是真實的。
從五旬節到大喜樂之間教會歷史的不同階段和時期。這些看起來與基督教歷史的一半過程似乎很相配。
普世教會在塵世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所具有的特色。這些確實是很有幫助的見解。
在第三章之後,世上的教會就再也沒有被提到過。
3、 啓示錄的主要部分(第四章第1節至第十九章第5節)著眼的是大患難時期神在世上的審判。這些審判是用如下的象徵來描述的:
l 七印
l 七角
l 七碗
七印、七角、七碗將你們帶到了大患難時期的結束,以及基督國度的開始。
審判之間的間歇乃是大量的插入句:
a. 十四萬四千被加印的猶太聖徒(七8);
b. 這段時期的外邦聖徒(七9-17);
c. 拿著一小本經卷的大能天使(10)
d. 兩個見證(十一3-12)
e. 以色列與龍(12)
f. 兩個獸(13)
g. 十四萬四千人與基督同在錫安山(十四15)
h. 傳永世佳音的天使(十四6-7)
i. 巴比倫傾倒的重要宣告(十四7)
j. 警告拜那獸的人(十四9-12)
k. 收穫與葡萄收穫的季節(十四14-20)
l. 巴比倫的毀滅(十七11-九6)。
在啓示錄中,叙事幷沒有偏離年代順序。
4、 最後的章節(十九6-二十二21)著眼的是大患難之後的事件
a.基督第二次升天
b. 基督的千年國度或作王一千年
c. 白色大寶座的審判
d. 永世的光景
5、一般而言,最好是從字面意思上掌握一節經文,除非它在前後文以及聖經的其他部分中被當作是象徵來解釋。
有時候通過上下文就可以有正確的解釋。
a. 七星是七個教會的天使(一20)
b. 七個金燈檯乃是七個教會(一20)
c. 龍乃是魔鬼或者撒旦(十二9)。
在別的地方,含義似乎通過上下文環境而變得清楚了:
a. 紅馬上的騎手代表了戰爭(六3-4)
b. 第三個印代表的是饑荒(六5-6)
有時候,含義在聖經其他的地方得到瞭解釋。例如,豹子、熊與獅子(十三2)在但以理書第二章和第七章中,被認同爲希臘、波斯和巴比倫代表的世界帝國。這三個帝國所具有的殘忍的特徵將在海裏出來的獸身上看到。
6、 如果沒有經文可以參考,最好是不要解釋它,直到事件發生。聖經的預言中有這個特色,一些事情幷不是完全清楚的,直到它們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