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超越平凡的生命
年輕的羅伯特·戚伯門(Robert Chapman)是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裏長大的,家裏有豪宅,有成群的僕傭,有一輛旁邊印有家族徽章的車。這一家人信教,但並不是非常好的基督徒。
當他十二歲的時候,一位朋友邀請他來聽詹姆斯·哈林頓·伊萬斯(James Harrington Evans)講道。這是戚伯門生命的一個轉折點。今天之後他就歸信神了。
他通過新約聖經看到,信徒們應該受洗,於是他請伊萬斯為他施洗。謹慎的傳道人說:“你不覺得你應該等一段時間,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嗎”?
戚伯門回答說:“不,我覺得我應該立刻順服主的誡命”。嚴肅而順服的靈從此陪伴他一生。
儘管他成為一名成功的律師,但是他覺得主正在呼召他去作全職的基督徒事工。他一直沒有得到平安,直到他拋開一切跟隨基督。就他而言,拋開一切就意味著變賣自己的產業,捨棄財富,拋棄他從事法律事務得到的地位和聲名。他的志向是去窮人當中作工。畢竟,“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他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嗎”(雅二5)。窮人豈不是有福音傳給他們嗎(太十一5)?眾人豈不是喜歡聽耶穌嗎(可十二37)?
人們說:這位高個子的、面帶微笑的年輕律師很體貼地攙扶著一位年紀老邁、又窮又瞎的老婦人,沒有人扶她到服務台去。他們一起從走廊下來,這是對一些人的痛斥,他們雖然道理純正,但是實際行為卻十分自私,沒有愛心。
最終,戚伯門來到英格蘭巴恩斯塔普的一個貧民區,來到那些窮困潦倒的人們中間。那裏到處是酗酒、污穢、街頭老鼠、籠罩在疾病中的簡陋小屋和貧困。然而,他不斷地對人們傳道,他們總是受歡迎到他的家裏做客。
他說:“有很多人傳基督,但是活出和基督一樣的生命的人並不多;我的最大目標就是要活出這樣的生命來”。很多年以後,約翰·尼爾森·達秘談到他的時候說:“他將我所傳的道理活出來了”。
他的外衣破舊了,一位基督徒朋友送給他一件新的,但是這位捐贈人從來也沒有見他穿過。他已經把這件衣物送給一個貧窮的人了,那人連一件舊的也沒有。困擾著戚伯門的是人們認為這非常了不起。
他的親戚和朋友們都對他這種舍己的生活方式感到不解。其中一人決定拜訪他,看看究竟會發生了什麼。當出租車停在戚伯門家的門前時,這個親戚責駡司機說:
“我告訴過你是要到戚伯門先生的家去”。
“這就是他的家呀”。
到了屋裏,這位驚呆了的親戚說:“羅伯特,你在這裏究竟做什麼呢”?
“我是在主差遣我前往的地方事奉祂”。
“那你怎麼生活呢?你有銀行賬戶嗎”?
“我只信靠主,把我需要的一切告訴祂。祂從來也沒有落空過,所以我的信心愈加增多,這個工作一直在繼續著”。
來訪的人看見食品儲藏室實際上是空的,所以他出錢買來一些食品。羅伯特告訴他到某個市場去。實際上這個市場的主人對戚伯門先生充滿敵意。當這位雜貨鋪老闆被告知要給戚伯門先生送去一份大訂單的時候,他竟然也折服了。他徑直走到戚伯門的家,手裏拿著這份訂單,淚流滿面,誠懇地道歉,他請求戚伯門原諒他。此外,他也接納基督作他的主和救主。
殷勤款待成為傳道事工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戚伯門在自己家對面的街上買了一幢房子,求主差來祂所揀選的客人。這裏不需要任何花費,也沒有人會問準備什麼時候離開。客人被告知每天晚上要把自己的鞋和靴子放在門外。早晨的時候,它們都被擦亮了。這是戚伯門先生為客人們洗腳的方式。這樣的殷勤好客通過一位學士表現出來,他準備教給客人們信心生命和服事主的百姓。“在桌邊有極大的喜悅——可以不斷地聽到智慧和恩慈的言談;但是沒有任何輕浮談話的餘地。這是這間屋子裏的規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在場的人的壞話,任何人違反了這一規則,都會受到嚴厲但卻很和善的斥責”。
羅伯特·戚伯門最為知名的美德,就是愛。批評他的人發誓說他永遠也不會和他一起作任何事的。他永遠也不會再同他說話了。一天,他們發現彼此在人行道上相向而行。戚伯門知道別人談到他的話。但是當他們相遇的時候,羅伯特伸出臂膀挽住那人,說:“親愛的弟兄,神愛你,基督愛你,我也愛你”。那人悔改了,並且重新恢復了在教會的團契。
看起來似乎無法相信,國外一位朋友寄來一封信,只是寫著:英格蘭愛心大學R. C. 戚伯門收。信居然寄到了。
戚伯門先生並不喜歡在教會裏的派系劃分,而是愛神的每一位兒女,不論是哪個教會派系的。他的教會裏有一個小派系想要分離出去,並且宣佈擁有所有的財產。他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後來當市政府想要戚伯門為教會買來的一處場地時,他也交給了市政府。他不會將這些事情訴諸法律,儘管他自己就是一名律師。在處理個人之間的爭執時,他避免了匆忙採取行動,而是訴諸禱告。有一次,當他責備達秘魯莽行事的時候,達秘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說:“我們已經等了六個月”。戚伯門說:“我們可以再等六個月”。
戚伯門用禱告、讀經、用餐、逐個房間探訪、為饑餓的人提供食物、幫助無依無靠的人、在露天傳道以及教導聖經的時間,來引導大家過一種嚴格的生活。他在星期六禁食,在車床邊工作,製作木盤子,當作給人們的禮物。
他的傳記作家之一法蘭克·霍爾曼說:“就聖潔的生活、優良的品德以及舍己獻身而言,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提並論的;然而他卻是質樸而謙卑的,就像一個孩子一樣……他是一個屬靈的偉人。他取得的聲望沒有一絲一毫歸功於那些宣傳專家們的世俗手段”。
基督教導門徒說,如果他們要為祂產生影響的話,他們就必須超越平凡的生命。我們看見在戚伯門的生命中應驗了。他的一位親戚很好奇,究竟是什麼讓羅伯特追隨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他認識到,原來是一種他所不知道的“裏面的力量在推動著戚伯門”。他決定要找出自己所缺乏的東西。“他很坦白地告訴戚伯門說出了自己的立場。兩人一起禱告讀經。結果,這個來訪的人回到家時,他完全變了”。
對於我們這個充滿機關和操縱伎倆的複雜時代而言,像羅伯特·戚伯門這樣的人看起來就像是從火星上來的,或者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確如此。他就是這樣的人。他住在“住在至高者隱密處……住在全能者的蔭下”。托澤所寫的,就是像他這樣的人:
“真正屬靈的人的確具有某種怪癖。他並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了推動另一位的事業。他尋求勸服別人將一切都獻上給他的主,並且不求自己的分。他不以得到榮耀為樂,而是尋求看見自己的救主在別人眼中得到榮耀。他的喜樂就是要看見救主得到發揚光大,而自己被忽視”。
他發現很少有人關心談論他所關心的那個至關重要的話題,於是他總是沉默不語,在有關信仰的喧雜聲中全神貫注。他為此贏得了感覺遲鈍和過分嚴肅的名聲,所以人們避開他,而他和社會之間的鴻溝也愈加拓寬了。他找尋著朋友,從他們的外衣上,他就可以覺察出來自象牙塔的沒藥、沉香和桂皮的味道,但是很少能找得到,於是他就像年邁的馬利亞一樣,將這些事一一記在心裏[4]。
[3] 摘自以下書籍:
《真正的弟兄》(Brother Indeed),法蘭克·霍曼(Frank Holmes),倫敦維克多出版社1959年
《兄弟會的偉人們》(Chief Men Among the Brethren),皮克林(Hy Pickering),倫敦,皮克林和英格利1931年版。
[4] 引自《在一切的苦痛中》(In All Their Afflictions),默多克·坎伯,瑞索利斯,蘇格蘭:自費出版,第90-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