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耶穌會怎樣作

在山上禱告了一夜之後,耶穌揀選了十二位門徒。祂稱他們為使徒,因為祂就要差遣他們廣傳福音。“使徒”一詞的意思,就是“奉差遣的人”。

當他們下來的時候,耶穌開始為他們的傳道使命而栽培他們。首先,祂針對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都必須活出獻身的生命來,嚴肅地對待自己所蒙的恩召,成為不受大眾歡迎的人,也要為祂的緣故受迫害。

接下來,祂描述了他們應該有怎樣的行為:

“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裏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什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六27-36)。

你們對主的這些命令有何反應呢?你們說:“是的,這就是我相信的。這就是我們基督徒所作的”嗎?如果你覺得我們很輕鬆地照這個方式生活,我建議你們再讀一遍這段經文,你們就為被其中所說的感到震驚。

主在這裏教導的,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態度。這是一種並非自然而言的行為。這是一種超越了血肉之軀的舉動,一種更高層次上的生命。耶穌是在主張,我的生命必須和我鄰居的生命有所不同。如果我不是與眾不同的,我就是在對他們說,“不要擔心,我和你們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區別,當你們尋求將耶穌的主張傳達給他們的時候,為什麼他們要聽你們的呢?問題的關鍵是要有差異。這是一種超越了平庸的生命。

另一方面,如果他們看見我的生命和他們的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他們很容易就會尋找原因,因此向我打開了和他們分享福音的大門。“啟蒙者”(Torchbears)的創建人應多馬(Major Ian Thomas)說:

“只有當你的生活品質令你的鄰居感到困惑的時候,你才有可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別人看來很顯然,你活出來的生命不僅是值得高度讚揚的,而且也超越了人類的一切解釋。它完全是人類無法模仿出來的,儘管他們還不太理解,但是他們清楚地知道,這唯獨是神的能力使祂再現在你們裏面”。

“簡單地說,這就意味著你周圍的人必須認識到,你所談論的主耶穌基督從根本上講,親自成為你活出的生命中的一個主要成份”[1]

不是基督徒的人往往也會作出一些英雄壯舉來。他們為腎病患者捐贈腎臟。他們格外關心上年紀的父母。他們慷慨地對待慈善事業。但是,我們蒙召要超越為得救的人都能作到的這些事。

說到這裏,我們必須補充一點,一位基督徒每次表現出真正與基督相像的舉動時,並不能保證一定就能為救主贏得尚未得救的靈魂,但是不信的人仍然有責任信靠祂。往往會有一些人轉過臉去。

但是這並不是全部。如果你穿上了基督的外衣,有人會覺得你精神失常了,你已經喪失了理性。其實你根本不該期望自己會得到比祂更好的待遇。門徒不會超過他們的主。

很多年以前,俄羅斯小說家費奧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了一本書[2],在其中設法將米施金爵士刻畫成為人類中完美的範本。人們無法理解這位爵士。他們認為他完全失去了理智。這本書的標題就叫作《白癡》。我們越是與基督的形象相像,我們就越發冒著被當成是白癡的危險。

所以,使徒保羅說到是對的。對一些人來說,我們“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另外一些人看來,我們“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我們可以用敬虔的方式行事,讓他們覺得不解或是迷惑,以此來打動他們。在兩種情形之下,我們都通過效法至高者而顯明我們乃是祂的兒女。

在以下的篇幅裏,我們將思想一些重要的時刻,基督徒通過愛仇敵、寬恕仇敵、以善報惡、不報復、給予而不圖回報等等來從字面上理解耶穌所說的話——簡而言之,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問一問自己,“耶穌會怎樣作”。

[1] 應多馬《祂得勝的內住》(His Victorious Indwelling),尼克·哈裏森主編,Grand Rapids, MI:桑德文出版社,1999年,第133-134頁。

[2] 《白癡》,Ware, Herts, 英國,1996年。